人工智能正催生一場新科技革命。盡管當前人工智能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已有很多研究聚焦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根據當前的一些主要研究,筆者綜合分析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的影響,為我國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帶來的挑戰提供參考。
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和創造效應
當前實證研究主要關注了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的替代效應。盡管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導致研究結論存在較大差異,但總體看替代效應不可避免。
如普華永道預測,到2030年,英國工作可能會有30%的自動化風險,低于美國(38%)和德國(35%),但高于日本(21%);其中運輸和倉儲(56%)、制造業(46%)和批發零售(44%)等部門的自動化的風險最高,衛生和社會工作等部門的風險較低(17%)。麥肯錫分析了800種職業所包含的2000多項活動發現,全球經濟中一半以上的活動可能會被取代;盡管沒有工作會被完全取代,但是60%的職業中至少有30%的活動會被取代,容易被取代的工作主要是在結構性和確定性環境下的體力勞動以及數據收集和處理工作。
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同樣具有較強的創造效應。
一是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會促進經濟發展,繼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如麥肯錫在《中國人工智能的未來之路》中提到,人工智能領導的自動化可以使中國經濟生產力提高,每年可以增加0.8到1.4個百分點的GDP。另外,人工智能的崛起還非常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進而催生出新的職業和業務,類似于互聯網經濟產生的效應。
二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對其他產業具有關聯帶動效應。就像智能手機的出現,看似替代了一些崗位,但同樣衍生出更為廣闊的新市場,產生了新的就業機會。
三是人工智能發展帶來工作效率的提升,繼而降低成本、增加需求。如《經濟學人》中提到,美國ATM機的出現曾造成銀行職員的大量下崗。但運營每家分支機構的成本降低,反而讓銀行有足夠的資金去開設更多的分支機構以滿足顧客需求。因此,美國城市里的銀行分支機構數量在1988至2004年期間上升了43%,銀行職員的總體數量也隨之增加。
盡管人工智能發展可能帶來較大規模的替代效應,但很多學者仍持比較樂觀的態度。許多專家認為,新技術創造及衍生的工作崗位將遠遠超過它所取代的數目。不過,這種樂觀應該是謹慎的,除了需要應對可能出現的大規模結構性失業,還要考慮收入不平等、社會穩定等各種相關的問題。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與崗位性質有關
業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對一些崗位的沖擊較大,特別是一些常規性、程序性工作。有學者提出“五秒鐘法則”,即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內對一項工作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決定,那么這項工作就極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因此,翻譯、新聞報道、保安、客服、財務、司機等職業被替代的可能性較大?梢钥闯,人工智能的替代范圍不只局限在“藍領”范圍,一些“白領”崗位也面臨被替代風險。
另外,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還與工作內容有關。如果是技術直接代替人的工作,則以替代效應為主;如果是輔助或人機協同工作,則更可能表現出積極的促進效應。如美國商務部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分析了自動駕駛汽車對司機職業的影響。研究發現,在1550萬人規模的司機職業中,運輸乘客和貨物的職位(約380萬人)受自動駕駛汽車的影響最大,而利用汽車提供服務或通勤至工作地點(將汽車作為工具,而不是模式手段)的司機(約1170萬人),包括急救人員、建筑行業從業者、維修安裝人員和個人家庭護理助手等,將會受益,生產力和工作環境將得到極大提升。
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
人工智能迅速發展是大勢所趨。國家需要從宏觀層面提前布局,以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可能帶來的挑戰。
一是加強就業失業監測,及時掌握不同行業、不同群體就業失業的變化情況,完善失業預警機制,對可能出現的失業風險提早應對。
二是優化高校專業設置,根據未來產業發展需要,加快設置和發展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為適應人工智能發展提早做好人才儲備,使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相匹配,避免結構性風險的擴大。
三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重視對傳統產業工人技術技能升級培訓、轉崗轉業培訓,使其具備人機協作能力和生產性服務業業務能力,引導就業結構向新興業態和第三產業轉移。
四是加強社會保障,針對新技術經濟下的多元就業形態,探索適應不同特點人員的多元化社會保險辦法;加強對失業風險的防范和應對,及時做好受沖擊人群的就業服務;加強失業保險、醫療補助、貧困家庭救助等措施,確保社會各群體共享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 鮑春雷)